中国地质大学附中校长王玉萍:教学中教师最该关注什么
成为教师,就意味着做出承诺,意味着心甘情愿遵从更为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,毕竟“师范”二字做到极为不易。面对诸多“应做之事”,我们究竟该从哪里开始呢?
我感觉,教师首先关注的应是自己。关注的重点除了学问、品行,更重要的是“热爱”。热爱自己,热爱教师职业,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科。
我看到一些在课堂上“苦大仇深”的教师,他们学识不低、对学生也还宽和,但那随意邋遢的衣着妆容,那蹙着眉头平板的讲解,那只与考试与分数勾连的教学内容……都在诉说着“不爱”二字。
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姑且不论,教师的生命质量也会因这些而大大降档。热爱,是教师的动力之源,会使人深思、勤学、笃行而不觉疲惫,使平凡生命充满色彩和活力。
其次,教师当然要关注学生。身为教师,我们到底该关注什么呢?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,教与学的实践可分为三类:“认知性、文化性”、“社会性、政治性”和“伦理性、存在性”实践,分别涉及教学内容、课堂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态度和个性等。
一般而言,学生在第一类实践中习得知识,即与知识对话;在第二类实践中,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交往互动,即与他人对话;在第三类实践中,学生对自身的价值、态度、观念等进行认同、修正、完善或提升,即与自身进行对话。
换言之,理想的教学应兼具知识汲取的成就感、交往互动的愉悦感与自我提升的“雀跃感”,如此才会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“实际获得”。
在现实中,我们对学生的认知性、文化性实践的质量非常关注。在这个方面,只要愿意我们能做到**。学生的第二类实践,包括师生交往,以及教师所牵动的生生交往,对学生的影响也至关重要。因为“自由、民主、公正、和谐”等应是来自实践的自然浸染。
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·沃德说,教师应花费至少与“备课同样多的时间”营造愉悦、安全的课堂氛围,我国许多教育专家也呼吁“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”。在这一领域,教师“大有可为”,也必须“有所作为”。
至于第三种实践,因涉及学生个人态度、个性等,再加上“大班化”、“标准模糊”等诸多借口,其质量、学生实际获得如何,不太可能在关注之内。
做教师愈久,愈会发现教学的实质不是知识传播,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对话。教学像是知识沙漠之下的意义之河,而“我之爱”、“你之灵魂”,便在这“教学之流”的两端。我们需要以发自心底、纯粹和持久的热爱,带起教学热度,传导有意义、有灵魂的知识,传达温暖和支持,点亮学生心灵。
作者:王玉萍(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)